24小时咨询电话

0371-65811302

位置性眩晕
时间:2022-03-04点击: 748 次

位置性眩晕

疾病名称:位置性眩晕
英文名称:壶腹嵴顶耳石症
【位置性眩晕概述】
  位置性眩晕变名壶腹嵴顶耳石症(Cupulalithiasis),多见于40~60岁成人,女性多见。Harrison(1975年)报告365例中,60%病因不明。1921年Barany曾首次报告1例27岁女患者,头转向右侧即出现眩晕症状,认为是椭圆囊病变表现。Schuknecht(1962年)病理检查3例椭圆囊、球囊和壶腹嵴顶感觉上皮正常,只有后半规管壶腹嵴有嗜碱性颗粒沉着,可能是产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诱因,故称为壶腹嵴顶耳石症。
  位置性眩晕由位置改变导致的前庭系统短暂兴奋引起。由于耳石对方向变化敏感,位置性眩晕被认为由耳石及其在前庭核和小脑中枢连结损害引起。位置性眩晕几乎都为良性,但在极少数的病例可以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眩晕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常由头部某些位置变化导致的后半规管内耳石游离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最常见的动作包括床上翻身、屈体和仰视。“良性”使之区别于颅内肿瘤引起的眩晕。实际上,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可以是严重的,顽固的致残疾病。“发作性”反映此病一个重要的特点:眩晕是间断性发作而非持续性;“位置性”反映眩晕症状和一定头部位置有密切关系。准确地讲,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是由头部特定的旋转动作,而非最终位置引起的。

【 位置性眩晕的病理特性】

  目前基本公认的观点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与后半规管内淋巴内游离的颗粒状物质关系密切。这些颗粒状物质主要是正常时固定于椭圆囊膜上的碳酸钙结晶成分的耳石。游离耳石引起眩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耳石的移动引起内淋巴压力的改变进而引起管项的偏转。尽管如此,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所有临床表现可用后半规管内短暂的耳石运动解释。另外,这一病理过程也与流行病学结论相符。因为头部创伤是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诱因,可能是由于耳石从椭圆囊上脱落进入迷路最低点后半规管。
 
【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
  1.周身情况良好,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恶心、呕吐等,如变换体位到另侧,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一般潜伏期2~3秒,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分钟,很少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现象,更少发生倾倒。
  2.眩晕发作中无耳鸣、耳聋现象,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
  3.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个别人也可待续到数年。
  4.病期中不头痛,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

【位置性眩晕鉴别诊断】

应和下列诸病相鉴别。
  (一)中枢性位置眩晕  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及血管病变,可有头痛、恶心、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常有自发性眼震,体位测试眼震持续在30秒以上,无潜伏期,无疲劳,CT及MRI可进一步确诊。
  (二)前庭神经炎  突然发病,可持续数天,冷热试验减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象白细胞轻度增多。
  (三)颈椎病  颈椎骨质增生,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使前庭供血不足,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关。常合并其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及上肢麻木等。颈椎X线摄片可见第4~6节颈椎有骨质增生或其他畸形。
  (四)头位性眼震检查  令患者坐床上,先仰卧垂头位,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令坐起再观察10秒,再令头侧向一方仰卧,观察10秒,再仰卧垂头向另一方,观察10秒,每次变动体位、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内完成,如在某体位时出现眼震,应持续观察30秒,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如右耳向下时旋转眼震向右,眼向左侧凝视则出现垂直性眼震,反复试验均为阳性,称为非疲劳型;反之,反复测试不再出现眼震,称为疲劳型。在不同头位出现的眼震方向不变称为定向型;如出现不同方向的眼震则称为变向型。凡眼震在单向头位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有潜伏期,定向型有疲劳反应者,多是周围性病变
  1.反之多属中枢性病变。视跟踪及视动等其他试验一般均正常。
  2.冷热变温等前庭功能试验正常。
  3.纯音听力测试多正常。 

眩晕诊室在医院门诊楼二楼215诊室。

眩晕咨询电话:0371-65573285

微信问诊:15225175532